诸葛亮是目前这个版本的法师一哥,诸葛亮的二技能可以储存三段位移,但距离较短,所以推荐带闪现,能更好的追击敌方和保命。大招击杀敌方英雄可以刷新和叠出5层被动,诸葛亮的大招对方血量越少伤害越高,所以尽可能的用大招补*后一下刷新技能和叠被动。对线的时候先丢一技能叠出3层被动,等一技能冷却时间好了以后,二技能位移过去的瞬间甩出一技能就能叠出5层被动了。开团前先叠几层被动在身上不要叠满,打团的时候就能触发被动了。诸葛亮被动击中目标的**层伤害**,然后伤害依次递减。出装是:大吸血书,忍足,大面具,辉月,回响,大帽子。对面有高吸血高回血的英雄可以把回响换成梦魇,辉月是诸葛亮的核心装备,可以触发1.5秒金身保命或者等待技能刷新反杀。铭文推荐:蓝色贪婪加吸血,绿色怜悯减冷却,红色梦魇加法攻法穿。
1、诸葛孔明》(陈亮)翻译(参考)
2、孔明是伊尹、周公之类的圣贤人物。然而有关评说孔明的言论多有不同,这是因为他身逢乱世,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们身处不幸的境况之中。在大家纷纷用世进取的时候,而唯独孔明退守一隅,结庐隐居,等到刘备多次登门造访请教,才肯出山做事。
3、孔明在白帝城接受托孤遗命后,暂主国政,他既不放弃理政权力,也不专断独行,然而众人没有说过孔明的闲话。他权力大,可力挺蜀主,但主上不会怀疑他有谋位的异心,他权势盖过所有臣子,然而没有受到群臣的嫉恨。他精心尽意治理蜀国,使得蜀国上下风俗教化整顿有序。宽宥小错,而不用严刑,因此没有像小霸王那种去施暴政。用轻松的方式役使百姓,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劳苦,也不会理会自己疲劳。用能让人求生的办法来刑杀**,即使死去,**也不会埋怨**。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。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,他确实是一个伊尹、周公一类的圣贤人物。然而谈论他的人却说孔明自认为有管仲、乐毅的德能,寄身于偏远的地方,只是一个小霸主的臣子罢了。这怎么能和孔子在鲁国做*而把自己比作老子、彭祖一类人物放在一起相比谈论呢!还有些激烈的人,甚至以为孔明不能与仲达对抗,这与小孩的见识无异啊!那些人莫不是认为仲达的话说得对而相信了仲达?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些诡辩的话啊!仲达不能使他的诡谋得逞,因此经常暗中找寻孔明行军布阵的进退之机,妄自放出大话诡*他的部下。谈论孔明的人只是没有细考到这一点罢了。
4、当初,孔明带兵出祁山,仲达带兵抵抗,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邦的麦子,他就飞兵星夜前往扰袭。孔明因缺粮退兵,仲达诡辩说:“虽然我带兵星夜行军劳累将士一场,这是我懂得进军就要有所图。孔明不敢依渭水驻军,这是因为那里容易被攻占罢了”军中没有了现成的粮食,而要移军与敌人交战,即使能打赢对方,接下来的战斗如何去继续?这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。
5、仲达心里明白孔明会这样做,表面上假装着失言,诡诈哄*他的部下。不久,孔明进攻斜谷,仲达又带兵抵抗。他知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,就带兵先渡渭水,依渭水而筑成营垒。孔明带兵将到,仲达放出诡言说:“若诸葛亮是个勇敢的人,他应该进攻武功,在那里依山扎营列阵。如果进军五丈原,他们将无功而反。敌方的士兵已经处于绝死之地,而你带兵径直进攻,与他开战(这样做你肯定要吃亏)。这也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。
6、仲达知道孔明肯定不会进攻他驻军的地方,故意说这种话来掩饰他的胆怯,来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,而且可以**众军士的军心。所以孔明带着严正的军队,不凭诡诈的手段,不贪图微小的战功(果然没有进攻仲达),仲达又发话了:“孔明志向远大,却不知道抓住作战的战机,计谋虽多,却不能决断用兵,表面会带兵却不能权宜行事。”
7、这些情况都是仲达暗中寻找孔明行**兵进退制宜,而虚造欺诈语言哄*部下的手法,这哪里是他的真实面目啊!
8、凡是能够察见一个人的真实面目,不在于敌人真实对阵的时候,而是在敌人被消灭之后。当仲达的敌人孔明真实与他对阵的时候,仲达说的那些话是事实。等到仲达的敌人被消灭之后,仲达按照自己的方法行军布阵,端坐军帐中自叹:“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!”若对方察见他用兵的计谋,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能力,他就感觉到自己心中怅然若失,不自觉地流露在言语中了。从这种情况,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真面目了。谈论这事的人不信**的真实情况,而相信他的诡诈语言,难道不是又被仲达的语言所诓*了吗?
9、唐代的李靖,是谈论兵法*厉害的角色。我曾经读到他的兵法对答书,看到他论述孔明兵法高妙,法度委婉周详,曾经很看不起仲达的能力。那些精通兵法的人,本来都对兵法略知一二。一般读书的人,何尝不是这样认为的?孔明离现在将近千年了,没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的。我不平于对孔明评价的不幸,因此,写下这些文字表达个人的看法,让那些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或可作为借鉴。
还原真实的诸葛亮,首先要从三顾茅庐说起。诸葛亮(181~234),字孔明,琅娜阳都(今山东沂南)人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常被对手贬损地称作诸葛村夫。是说他出身村野,然而事实并非如此。诸葛亮出身*宦世家,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。
他的父亲诸葛珪做过太山郡丞,叔父诸葛玄是东汉末年的豫章太守。诸葛亮年幼时父母双亡,他和弟弟诸葛均只得投靠到叔父诸葛玄门下。
诸葛玄素来与荆州牧(荆州的****)刘表交好,便前往依附,诸葛亮于是又随之来到了荆州。诸葛玄死后,诸葛亮躬耕于南阳,过着闲适生活。他志向不凡,常自比古时的名相管仲、乐毅,在荆州一带小有名气。
当时,刘备屯住在新野。由于事业的坎坷不顺,刘备很想找一位能为自己谋划方略的贤士,谋士徐庶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。刘备立即亲自前往请教,于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经典故事——三顾茅庐。
根据《三国演义》,刘备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,前两次都无功而返,却从多个侧面了解了诸葛亮的才能。一心求贤的刘备不辞辛苦第三次登门造访,终于见到了诸葛亮。他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,于是诸葛亮道出了后世**的《隆中对》,为刘备谋划了立足荆州、西进蜀地,继而三分天下的方略。刘备听后大为赞叹,便邀请诸葛亮出山,辅佐自己兴复汉室。
**中,三顾茅庐被浓墨重彩地渲染,但正史《三国志》对这一段的记载却只有五个字“凡三往,乃见”。首先这里的三不一定是指三次。而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词,我们只能确定历史上刘备曾多次造访了诸葛亮。其次,史家如此简单地描述,可见其中并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曲折情节。
在魏晋时期,文人崇尚隐居和清谈,推托出仕是一种风尚,并不见得是故意的矜持。因而,真实的三顾茅庐只是那个时代平常的一种访求罢了。至于令后人称奇的《隆中对》,其实鲁肃和周瑜也早有相似的方略,因为当时的天下已分割殆尽,只有西蜀可做文章,于是也就不免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情况出现了。
三顾茅庐被后人渲染成一个传奇故事,可能是因为诸葛亮成功的出仕经历和卓越的名声,使其成为了后代文人眼中理想的形象,也就是“偶像”,“学而优则仕”,文人们都渴望有明君的知遇,而高姿态出仕又是一种无比的荣耀,所以“三顾茅庐”其实是千百年来文人心中的一个至高梦想而已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的出山是时势的转折点。自此,三国的历史几乎成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个人表演秀。舌战群儒,借东风,草船借箭。赤壁之战俨然成为诸葛亮的一副棋盘。智取南郡、三气周瑜更使刘备得以稳固后方,进兵西蜀。
然而,真实的情况显然不像**中描述得那样传奇,基至可以说,两者相差基远。在*初的岁月中,真实的诸葛亮只是一个刚刚出道的谋士。不仅没有在赤壁之战中叱咤风云,而且根本没机会参与刘备的军务。
诸葛亮出山后不久,荆州牧刘表病死,其子刘琮投降曹操,刘备只得南撤。危难时刻诸葛亮主动请缨到东吴游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。到达东吴后,诸葛亮面对孙权慷慨陈词,使孙权坚定了联合抗曹的信念。促成孙刘联盟,这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*大也是**的功劳。
至于舌战群儒、借东风等一系列传奇故事实为子虚乌有。草船借箭、火烧赤壁等奇谋则是张冠李戴。赤壁之战在东吴都督周瑜的统筹指挥下大获全胜。诸葛亮虽未贡献于具体战事,但因游说有功而被刘备破格提拔为军师中郎将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职位只是一个品级不高的杂号。与军师相去甚远,与关羽、张飞等人的地位也不可相提并论。
立足荆州之后,刘备开始按照诸葛亮规划的方略进军西蜀,但并未将军事进攻的事务交给诸葛亮,而是带上了新来的军师庞统一起前往西蜀。诸葛亮被放在大后方,“使督零陵、桂阳、长沙三郡,调其赋税、以充军实”,说白了就是在后方协调粮草,输往前线。
刘备夺取西蜀后,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、署左将军府事,前者仍为杂号,后者才是实职。这时,诸葛亮才开始有了军国的实权,但他的主要职责仍离不开粮草供应一类的事。
据史书记载,刘备外出时,诸葛亮常常负责镇守成都,供应前线部队的粮食和兵力。

不久,刘备与曹操在汉中(今属陕西)进行关乎存亡的军事对决,在如此关键的一仗中,刘备带在身边的仍旧不是诸葛亮,而是投靠不久的军师法正。
为什么刘备作战从不带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?刘备识人才的本事可不小,他不用诸葛亮领兵打仗必然有其道理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考虑诸葛亮为人持重、擅长内政却不善机变的特点
END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
《三国横版回合制页游》社交互动指南:如何结交好友并增进关系
2025-08-05 14:57:36三国杀头像更换教程:轻松掌握更换技巧与常见问题解答
2025-07-23 10:52:48王者荣耀超玩会杰斯(王者荣耀杰斯最新消息)
2025-07-08 10:02:43王者荣耀孙策英雄解析:连招技巧与实战攻略
2025-06-24 10:40:20《王者荣耀》双鞋出装策略解析:细节决定成败
2025-06-08 19:53:28